2024年8月16日-18日,校黨委書記李洪波帶隊調研江蘇大學流體機械溫嶺研究院、國家水泵産品質量檢驗中心(浙江)、利歐集團浙江泵業公司、新界泵業(浙江)有限公司、溫嶺産業大腦公司、浙江海天機械等行業重點單位,推動黨建與行業深度融合,賦能溫嶺泵與電機産業“新質生産力”發展。江蘇大學原黨委書記袁壽其,江蘇大學副校長李紅、副校長楊道建、原副校長全力,江蘇大學産學研處處長汪少華、科技處副處長李軍、流體中心黨委書記張德勝等參加活動。溫嶺市委副書記、市長馬厲财,溫嶺市副市長梁海濤陪同調研。
8月16日,溫嶺市政府與江蘇大學領導一行召開創新協作交流會議,梁海濤副市長結合溫嶺市工業發展,闡述了溫嶺泵與電機産業領域發展現狀和獨特優勢。李紅副校長介紹了江蘇大學科技創新方面的成績,特别是流體機械領域的領先技術和研究成果。會議還聽取了江蘇大學流體機械溫嶺研究院的工作彙報。作為雙方合作的橋梁和紐帶,研究院在推動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項目孵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溫嶺市泵與電機産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雙方代表圍繞泵與電機産業鍊的科技創新、産業升級、人才培養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讨論。江蘇大學黨原委書記、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壽其教授和溫嶺市科技局金培智局長分别回顧了江蘇大學溫嶺研究院的建設曆程、工作開展和未來規劃,并為研究院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和期望。
馬厲财市長對雙方多年來開展創新協作取得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他說,江蘇大學流體機械溫嶺研究院經過四年的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階段性成果。在技術攻關、行業引領、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幫助我市泵與電機企業解決了一批技術難題,提升了企業的行業話語權,培養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馬厲财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共建産學研融合的“大平台”,繼續發揮好研究院的平台作用,更加深入了解中小企業創新需求,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在溫嶺落地轉化;進一步培育涵養科技人才的“蓄水池”,希望雙方進一步建立人才交流機制,結合溫嶺産業發展特色和人才需求,為企業培養更多“高精尖端”人才;進一步攜手續寫校地合作的“新篇章”,持續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層次。溫嶺将認真履行校地合作共建的責任和義務,為雙方合作提供最優質服務、打造最優良環境。
李洪波表示,溫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以及對研究院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的殷切期望,更加堅定了江蘇大學與溫嶺深化合作的信心。他說,流體機械工程學科作為江蘇大學的特色優勢學科,将持續聚焦泵與電機領域的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難題,為溫嶺的産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他希望雙方繼續加強科研項目對接、深化人才培養與交流、拓展合作領域,開創校地合作的新局面和新篇章。
調研期間,李洪波書記一行還與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執行副會長趙剡水、副會長兼秘書長甯學貴等參加了由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工程技術中心黨委、溫嶺市泵與電機協會成員黨支部和溫嶺市市場監督黨委質檢所黨支部開展的“泵閥産業鍊黨建聯盟,賦能溫嶺新質生産力發展”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聯學聯辦活動。
會議第一議題學習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溫嶺泵與電機協會會長、新界泵業董事長許敏田,國家水泵産品質量檢驗中心(浙江)主任金實斌、利歐集團浙江泵業公司黨支部書記林仁勇等圍繞主題作了重點發言。同志們紛紛表示,要将黨的最新政策方針與自身工作實際緊密結合,以黨建為引領,推動産業創新發展。袁壽其作為亞洲流體機械委員會主席和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從國際化視角,深入剖析了我國水泵民營企業在當前大趨勢下面臨的挑戰、機遇和發展路徑。江蘇大學李紅副校長介紹了學校在科技工作方面對水泵行業發展做出的貢獻,強調了産學研合作在推動地方産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江蘇大學流體中心黨委與泵閥黨建聯盟單位代表舉行了《深化黨建聯盟共建實施方案》簽約儀式,标志着去年5月份成立黨建聯盟以來取得了新的進展。一年來,流體中心黨委把黨旗插在行業一線,把黨支部堡壘築在企業基層,通過發揮黨建聯盟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形成了黨建引領、資源共享和發展共赢的“黨建+創新”新格局,為泵閥産業新質生産力發展指明了新路徑。
最後,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執行副會長趙剡水結合農機行業的發展,強調了黨建在地方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紹了農機協會的相關工作。李洪波書記作總結講話,他強調高校科技創新對地方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希望進一步加強江蘇大學與溫嶺市校地合作,一是要緊盯科技創新,創建世界泵業中心;二是要加強産業鍊黨建聯盟建設,引領泵閥産業發展;三是要聚焦新時代泵閥産業發展需求,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前期良好的合作基礎上,擴大合作領域,共同推動地方産業創新發展。
黨建活動後,舉行了江蘇大學-浙江海天機械有限公司校企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這是江蘇大學在溫嶺市農機領域的第一個合作項目,也标志着江蘇大學在溫嶺市産學研合作領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此次溫嶺市-江蘇大學創新協作交流會系列活動圓滿舉行,進一步加強了校地雙方的需求對接,為未來合作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審核:張德勝
文稿:張金鳳
編輯:周麗華